黑龙江省牡丹江市:聚才汇智赋能高质量发展
来源:共产党员网
近年来,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、科技兴市战略,坚持以“第一精力”抓“第一资源”,向产业聚焦、为发展聚力,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在引进人才、搭建平台、优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人才工作链条,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,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。
优化“引用留”链条
释放人才集聚“强磁场”
人材者,求之则愈出,置之则愈匮。通过实施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汇聚工程,创新制度机制,完善工作举措,形成“近者悦、远者来”的引才用才新格局。坚持需求导向,先后实施“千名人才引进计划”“万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”,从本地产业布局和实际需要出发,精准制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,持续开展“市委书记进校园”“高层次人才直通车”“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”、社区工作者招聘等特色引才活动,叫响“雪城优才”特色引才品牌,几年来引进青年人才近1.5万人,打造“年轻牡丹江”。注重人才制度创新,创新建立周转编制度,通过将编制“所有权”与“使用权”分离,向急需行业定向定量投放,为没有编制或满编的单位解决人才引进的编制问题,陆续建立“行政编制周转池”“卫生系统人才编制周转池”,调剂“周转事业编”188个,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急需紧缺人才162人,为机关事业单位注入活跃力量。打破思想禁锢,设立企业引才专项周转编,建立“政府给身份、企业给待遇”人才引进机制,引进人才在企业工作满一定年限,可双向选择到事业单位或继续在企业工作,助力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或高端管理人才。
强化“市校企”协同
夯实引凤来栖“新平台”
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通过与高校院所深化合作,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,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。与清华大学签约,创新按照“一站多点”模式,在海林市、宁安市建立2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,在穆棱市建立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,累计100余名清华大学学生进站实习实训。清华学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,结合毕业设计将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24户闲置房屋改造升级为高端民宿,成为当地旅游新热点,每年为村民带来房租10%分红。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、黑龙江省林科院等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建立“头雁”团队工作站、科研分支机构、人才工作站等载体平台,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团队,与企业合作开发绿色杀菌消毒技术、汉麻自动化提取等项目,实现产学研协同推进,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。与深圳市人才集团开展战略合作,建立牡丹江人才创新园,建设引才平台,导入创新产业资源,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溢出效应,打造人才创新离岸基地,推进人才事业产业化发展。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
涵养人才发展“生态圈”
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,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。持续推进简政放权,取消下放行政权力事项296项,不动产登记、教育、司法等多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“进一门”“一窗”办理,加大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力度,3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执行,为各领域优秀人才到牡丹江发展提供优良环境。持续完善“1+N”人才政策体系,出台激励人才创新创业20条政策,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战略,聚焦科技创新、服务外包、新文创等领域优势产业链,突出产业领军人才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,激励各领域优秀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。加大优秀人才住房保障力度,连续两年出台引进优秀人才购房补贴政策,截止目前,发放补贴近1000万元;按照拎包入住标准建设近300套人才公寓,为引进人才提供免费住宿,配套建设食堂等附属设施,打造舒适居住环境。构建人才“一站式”服务体系,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提供配偶安置、子女入学等服务,解决人才后顾之忧,使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。在主流媒体平台开设“才聚雪城·智撑发展”人才专栏,宣传优秀人才事迹、人才工作动态和创新案例,营造全社会爱才尊才重才的浓厚氛围。
发布时间:2021年11月08日 10:32 来源:“龙江先锋”微信公众号 编辑:徐瑶